遥感+导航并驾齐驱,航天宏图精钻卫星信息化服务

2018-12-31 21:13


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北京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提到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就不得不需要提到卫星应用系统服务商,因为卫星应用服务商是将卫星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直接商业价值变现的传递者。服务商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相应的数据信息和产品,服务于最终用户,目前卫星应用服务已经在自然资源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极端天气分析、海洋环境保障、应急管理服务、农业林业等广泛领域获得了初步应用。

建立PIE软件平台,深耕卫星应用信息化服务


航天宏图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基于自主平台,航天宏图为广大用户提供了空间信息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地域覆盖全国,其研制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IE是国内唯一纳入中央国家机关软件协议供货清单的遥感类软件。此外,还提供卫星导航应用服务,承担了多项北斗领域重点工程建设。


航天宏图副总经理廖通逵告诉亿欧,航天宏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合作,研制出卫星应用基础软件平台。这套平台可实现对全流程自动化的数据处理、信息提取以及共享服务。


航天宏图的PIE平台产品主要分为PIE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PIE-Map地图导航平台;目前已经基于自主PIE平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管理、气象、海洋、水利、农业、林业、统计、住房城乡建设等领域政府部门以及电力、保险、航天在内等大型企业提供了数百个业务场景解决方案。


廖通逵告诉亿欧,利用自主平台,航天宏图持续支撑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卫星遥感地面系统以及北斗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要战略工程的研制任务;平台具备遥感和北斗数据的综合处理、信息智能提取和大数据分析、信息多端发布与服务等功能。


在产品特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自主研发与相关院校合作,航天宏图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PIE软件平台可对标国外同档次的卫星应用技术软件。廖通逵认为,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对于“卡脖子”的技术,我们能够给予很好地技术支持;


第二,技术架构上,航天宏图有效结合利用了云计算、大数据等理念开展相关的设计;


第三,随着软件平台的5.0版本的更新,航天宏图引入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算法模型来支持信息智能化的提取与分析工作;


第四,为行业提供了二次开发的接口与插件,可更好的方便用户快速搭建针对具体行业场景、用户场景的一套系统。

聚焦导航卫星+遥感卫星,全面布局行业应用市场


航天宏图一直聚焦在导航卫星与遥感卫星方向,廖通逵告诉亿欧,自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开始,航天宏图便开始研发自主可控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高分系列、资源系列、风云系列、海洋系列等多个遥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廖通逵提到,国家航天体系可分为民、军、商三个部分,在民用航天领域,随着小卫星的发射,政府陆续启动了资源3号、资源1号以及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遥感卫星的系统建设上,航天宏图一直在进行高分专项工程与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服务,不断地帮助国家项目工程往前推动。


其次,廖通逵提到,遥感和导航卫星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遥感解决的是我们看得清、看得见的问题,而时空位置、时空基础需要依托导航定位去解决。因此在2011年,航天宏图以此为契机并荣幸参与到北斗领域的建设任务,自此航天宏图便从遥感卫星与导航卫星两方面共同开展相关工作。


截至2018年12月,北斗系统在轨工作卫星共33颗,包含1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18颗北斗三号卫星。冉承其介绍说,2019至2020年,我国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固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


根据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2035年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


其中,廖通逵提到,航天宏图的自主软件平台便能够对北斗卫星相关的信号进行综合的处理,可以得到北斗定位的报文等关键的时空信息。基于自主软件平台,可为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行业的插件、行业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支持。


目前来看,航天宏图服务的行业用户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应急管理、气象海洋、农业林业等领域。例如减灾降灾方面,小卫星拍摄的影像数据,对于灾前的风险预警、灾中应急处置、灾后灾情评估都是基于影像来提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灾害管理工作的全面支持。

通导遥一体化将是卫星产业发展最终态势


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卫星应用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其中多次提到要综合利用遥感与导航两种技术共同推动卫星应用的相关服务工作。因此,随着卫星产业趋势的融合发展,导航、遥感、通信三者将会形成紧密的互联关系,要想做好卫星应用这个大的命题,航天宏图认为两种手段都应该去着手考虑。


当前,卫星产业发展建设上,通信卫星与遥感卫星是分开而独立存在,但是对于未来卫星升级的宏观发展上看,通导遥一体化才是发展最终态势。廖通逵提到,我国多位院士和专家已经启动了 “通导遥一体化”相关技术论证研究。


在不久的将来,卫星系统可以提供遥感、通信、导航定位的一体化服务,即通过遥感图像定位目标后,卫星自动进行姿态调整,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进而进行定向通信和位置报告,这项研究将极大的改变目前空间信息应用模式,具有广泛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其次,在实际业务应用中,导航卫星需要给予用户实时的位置定位,遥感卫星需要利用遥感卫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现处背景信息的整理。将通信与遥感卫星结合起来,在很多时候可以有效解决实际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因此这两种技术是可以互补并可相互融合于应用。


此外,廖通逵告诉亿欧,在产业化应用方面,美国除却技术上有独特之处,卫星应用市场的商业化氛围更浓厚。以农业为例,美国的农业用户根据遥感数据来进行农业上的指导的普及率较高,相比而言,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市场前期探索阶段。


中国由于南北方地理位置差异化,农田破碎度较高,而美国的农田地域相对比较集中,普及化更广泛,因此美国在遥感数据分析上,应用服务时间长远,中国发展空间更为广泛。


最后,在卫星应用服务上,依托云的基础设施能够有效解决数据计算、数据存储上的相关难题,这样使得遥感应用的瓶颈得到良好的改善。总体来看,美国在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上的商业化环境与氛围方面,更为前列,中国在这两方面任重道远。